周口各县市及附近顾氏简要情况据统计,周口市顾姓约有六万余人,其中,以郸城县顾姓人口最多,其次是商水、太康、项城、鹿邑县顾姓较多,沈丘、扶沟、淮阳县顾姓也多,只有西华县顾姓相对较少。 周口顾氏99%以上 |
周口各县市及附近顾氏简要情况
据统计,周口市顾姓约有六万余人,其中,以郸城县顾姓人口最多,其次是商水、太康、项城、鹿邑县顾姓较多,沈丘、扶沟、淮阳县顾姓也多,只有西华县顾姓相对较少。 周口顾氏99%以上为汉族,回族中有很少顾姓,居住在睢县潮庄。
一、顾姓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姓氏中顾姓也是中华民族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说到顾姓渊源,有“北顾”“南顾”之分。北顾发展不及南顾,现在顾氏绝大多数属于南顾之后。
北顾,已姓,源于夏商的顾国,亡于商汤,距今有3600年历史。“北顾”是夏朝顾国国君顾伯之后。由于先秦古书大多已不传于后代,加上顾国顾伯之后无历史名人记载于史,这支顾氏逐渐湮灭于历史中。
南顾,越王勾践之后,勾践禹之后人。南顾得姓始祖顾余侯距今2180年历史,可追溯到汉文帝(前129年—前157年)时期。“南顾”是西汉前期的顾余侯昭襄字期视之后,奉安朱为顾氏一世祖,东瓯王摇为二世祖,摇别封其子期视为顾余侯,其后以顾为姓。2019年是顾野王诞辰1500周年纪念,南朝梁陈人顾野王为顾氏第30世人。
二、近几年姓氏文化出现热潮,顾氏家族出现了许多热衷研究族史文化的爱好者,对中原顾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下对周口及周边县市顾姓分别作以简略概述。
全国顾氏主要居住地在江南一带,尤其是江苏浙江上海最为集中。隋唐以来,迁居全国各地。有史记载可查最早迁徙到河南的是,唐时顾少连定居洛阳,葬在偃师,其子顾师闵有墓碑1990年出土偃师市北部邙山。北宋时顾宪在开封居官,因辽国攻占中原,南宋初顾宪父子随宋帝南渡迁至崇明。元初时有顾希觉、顾中迁至太康。明朝洪武年间的大移民,尤其是苏南民众向江北移民,这时顾氏开始在周口各县区全面分布发展。
也有一些顾氏,至今没找到祖源,是移民来的,还是原住民?有待考证。
在清朝以前的古代社会,中国占90%的民众是居住在农村的。城市是战乱发生战争的主要战场,所以先祖选居相对安定的农村,耕种生活,自给自足。秉承顾厚家风,诗书传家。周口地处中原地区,均是平原地貌,良田沃野,是移民的首选之地。
周口各县顾氏迁徙的来源简介:
(1)商水顾姓,口传始迁祖顾睦,明初来自江宁府,定居于口子沿即今商水汤庄乡口头村。睦公后人现有顾氏一万余众,分布在三县十六个乡镇,二十余村。口传商水顾、马、侯是一家,“马”指商水张明乡董范村的马姓,约四千余众;“侯”指上蔡县华陂镇成公后裔的侯姓,约一万二千余众。如果顾、马、侯一家传说成立,睦公后裔现在将近三万人。如今交通发达,人口迁徙频繁,经调查,全国多地都有睦公后人。
商水曾有老谱,秦湘湖村持谱人不慎遗失。睦公墓在口头村,墓前老碑毁于文革。2017年,族人在顾华林、顾根等热心人带领下重修祖坟,重立新碑,祭奠祖宗。
商水曾排字辈:一、二、三、四……九,作为字辈。如赵集雷古洞最早由顾一民迁入(故其名一民),距今约有280年。王楼由顾五美、顾五玉迁入。乾隆年间商水县志载有数十位顾姓人,其中顾名志为刑部司狱司,这是现今查到最早的商水睦公后人。又有顾四木、顾四境见载县志,说明商水得数字字辈可信可靠,
现代名人顾之川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课本主编。
西华县西夏镇司渡口村顾秉信,曾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该村现有顾姓约400人,都是睦公后人。
商水黄寨乡赵寨有一支顾姓,不是睦公后裔,始迁祖初居新站,后迁沙河南岸,是由太康朱口镇大顾村迁入,发展有300多口人,此支太康举道公家谱有载。
(2)沈丘县顾姓概述
现今沈丘县顾姓大部分由县城北顾营村发展而来,现发展两个主体村庄,顾营村及南小顾庄,南小顾庄乾隆年间由顾三光 顾谨瑜两人迁居于此,发展至今有三、四百口人,附近许多村也散居顾营村后人,现顾营村后人已播迁全国各地,顾营村后人约3000人。
据传顾营来祖初居白饭铺,后迁现今顾营村,白饭铺古地名位于顾营村西(蔡河西面),此地已不复存在,依据《淮阳县志》载有白饭铺、古驿站,县志把白饭铺记录成白集镇是错误的。
顾营村字辈:方、?、廷、之(佳),乃、恒(熙、履、尧)、志(治、云、荣、丙、昌)、学(明、怀、子)、贵(俊、桂、培、浩、好、永)、景、运、雪。
现顾营村中大坑,南北长100米左右,东西宽40米左右,深3.5米。2018年大坑改造面积缩小,村西蔡河滩6000平方米,深2米,遍地沙土深数米皆是沙土,疑是古代黄河冲积而成,村东有一坑,约1000平方米,坑下八十年代曾发现古墓砖,综观村貌顾营村应是较早人类生活遗址,这三个地方的缺失的土,在旧时代靠肩挑手挖,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顾营村自古以来亦商亦农,据传自始迁祖就会养蚕抽丝织丝网,制筛面粉罗(俗称张罗),明清以来历代上祖肩挑罗筐,走村串乡销售筛面罗,在旧社会这是一项先进工艺、生活必须品,很受欢迎,是顾营村引以自豪的事情,但此技术至2019年已无人继承,顾营已发展成许多大型织网厂,远销国内外,旧社会顾营村经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沈丘老城顾姓约有200人,400年前一位名顾万年的外号“顾二别子”创制了“顾家馍”曾是皇宫贡品,据顾万年后人传,沈丘老城顾姓还能与项城付集,直河顾姓论上辈,而沈丘顾营能与临泉鲖城顾姓论上辈,鲖城顾姓能和直河顾姓论上辈,这几个地方顾姓相互联系较多,来龙去脉还需进一步考证。
沈丘刘庄店镇西南约7公里,紧临垮子营村,有一耿庄村,原名顾庄,现有一家顾姓人,弟兄五人,据这五兄弟父亲说:本村原有许多顾姓人,不知何原因,顾家人都迁走了。每年清明添坟,这五兄弟父亲要添几天,因祖坟有好几片,每片有好多坟。根据坟头这村历史也很长。这位老人还说解放前其父为还赌债,自卖自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一去没了音信,那时老人还很小,所以家族史失去了传说。
此村没有录入上文。分析此村和项城直河顾姓或与鲖城顾姓关系较近。
(3)郸城顾姓:
明朝洪武年间,先祖顾逵挟六子一女由南京省拘雍县迁至河南省鹿郡(今河南鹿邑、郸城、沈丘及周边一带)定居。
始祖顾逵定居于鹿邑西南四十五里霍阳寺,六子一女散居于周边各地。
其中一子定居于吴台西五里取村名曰大顾庄(今郸城县吴台镇大顾寨村),卒后藏于此,并立有顾氏祠堂,其中有三个石碑为证,字体清晰留于后人瞻仰。其子女也散居于大顾寨及周边各地。
顾逵先祖后人秉承忠孝立德、诚信为本、耕读传家、爱国荫乡之祖训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村庄约两万余人。
(4)淮阳县顾姓,淮阳顾姓人数有1500口左右。
柳林顾庄人口500左右,历史也很早,据传明末李自成路过此村而不入。另临蔡乡、苏马庄也有部分顾姓人。
淮阳西南大连乡顾陈庄也有400多口顾姓人,还有邻村沈庄,此两村是从郸城大顾寨迁入逵公后人。
(5)项城顾姓,项城顾姓源于付集镇直河顾老庄,顾马庄,此支顾姓播迁到临泉鲖城镇北大顾庄一支,北大顾庄有1千多人,此村也有沈丘顾营顾姓迁入。鲖城有5个顾姓村庄皆言来自北乡,人口约有六千人。直河顾姓约有三千五百人,以顾老庄顾马庄为中心,还有很多散居周边各村。
项城贾领镇小代庄顾姓来自沈丘顾营。
项城老城也有一家来自沈丘顾营,其原居于项城老城搬运处。
(6)扶沟顾姓,扶沟曹里镇有两村顾姓,散居于其它乡镇还有部分顾姓,人口共约4000人。
(7)西华顾姓,西华县李大庄乡俄庄顾姓有300多人西华县西夏镇司渡口村顾姓约有400人,。
(8)鹿邑顾姓,明洪武年间迁入,鹿邑县顾姓现居有十余村庄约5000人。
(9)随着社会发展,现周口市区亦有许多顾姓,大部分是来自周口所辖各县。
(10)太康顾姓,太康县顾姓现在居有二十余村庄,约8000人,分布在全县各地,较大的有朱口镇大顾、马厂乡顾楼村等,太康县南关张本姓顾。
元朝初期迁入太康的顾中 顾希觉 顾泉。太康县志上记载有顾泉父名顾希觉,其余不详。顾泉字洞夫,元时自金陵宦寓太康,至今已近700年。现又发现元代顾中与顾希觉是同一时代人,可能是同族的兄弟或堂兄弟关系。元朝末期迁入太康的顾举道,来自金陵句容。
太康谱中记载有顾泉顾佐一支后人,对顾中顾文顾恕一支后人记载不详或错误缺失。 太康顾氏创谱最早是清朝康熙年间,距迁祖时间久远,元明朝时期的记载均不详不清,均有待考证。举道支创谱人顾亮在谱上注明说时间久远,六世以前世派不能详考。现在太康县朱口镇有大顾村,南小顾村,东小顾村三个顾姓村庄,相距均在1000米内,却分为佐公支和举道公支后人,是为同族相近关系或是其他另有隐情,因创谱与迁来时间距有约300年左右,时间久远,无记载详情,后人无法说的清楚。
(11)开封杞县顾姓,杞县顾姓居有13个村庄,约4000人。杞县顾姓有一种传说:叔侄两人从南边迁到杞县现发展有两千人左右,杞县支曾用字辈:宪、书、允、广、照。另有开封市兰考县红庙镇张庄村顾和通许县朱砂镇东羊羔桥顾氏。开封尉氏县永兴镇东范庄村赵楼村小阮庄王本姓顾。
(12)商丘勒马王楼顾和柘城县顾姓来自太康县朱口镇大顾村。
(13)鲖城顾姓,以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为中心,鲖城集镇北1.5公里,有北大顾庄,现有2600人,全村都是顾姓,传300多年前一位老母带三个儿子从直河顾老庄来此定居,末子早逝,与母亲葬在村后走马岗上,有坟茔只长茅草,称为茅儿坟,次子顾延仁(有说延成)、顾延义繁衍至今,二祖坟茔在走马岗东边,二祖坟茔不在一起。村中有几家是从沈丘顾营迁来的。村东旁边有个小顾庄,不知何因村里没有姓顾的。
鲖城集镇西南4公里,有小顾庄,顾姓人口千人左右,该村在今关庙镇境内,是鲖城北大顾庄二门的一支。
鲖城集镇东南3公里,有南大顾庄,现有顾姓人口2000多人,村东西各有一个小顾庄,顾姓人口都在千人以内。这三个顾庄也说从顾老庄来,可能是一起迁来的族人。
三、周口家谱、碑文概况简述
太康,顾泉支(顾泉为顾佐祖父)现存有道光谱,光绪谱。顾佐公墓前存有数碑和拴马桩。2017年3月顾朴墓碑出土。太康举道支现存有康熙谱,嘉庆谱,道光谱,光绪谱。太康顾氏光绪年间的续谱,自此时泉公举道公两支合谱。合谱后1963年又修谱。1990年再修谱时,此谱含83村。
太康顾举道支,有太康现在保存完好的最早顾氏家谱。最早的是清康熙十七年(1677年)岁次戊午孟冬朔 十世孙甲子科举人顾亮 撰文创谱的太康史村顾氏族谱,毛笔手写本。谱载:顾举道世居金陵句容,元至正间进士,因乱不仕隐于商。明太祖定鼎金陵,驾舟避地徙河南,卜太康县东四十五里古史村居焉。据顾氏统谱记载,凤宗之后的仲七公迁居句容,子孙多入应天(今南京)、镇江学,是为句容支。古时句容又称金陵句容。仲七之子德十,德十为第50世人。德十后失考。
太康顾佐支始迁祖顾泉字洞夫,元时自金陵宦寓太康,现保存有太康三世祖顾佐墓与墓碑遗迹及六世祖顾朴墓与墓碑遗迹,存有清光绪年间的立碑。谱上碑文均有记载:“粤稽顾氏康邑之宦族也。”古代“粤”通“越”,在秦汉时期,南顾得姓之初时,中国对南方和东南统称为越,有东越、闽越、南越之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秦末大乱,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楚汉战争,因其战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册封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东海王摇的一位儿子由于受封于顾邑,号为“顾余侯”,其后代世以顾为氏,因此顾余侯就被认为是顾姓的得姓之祖。“稽”指会稽郡,顾余侯受封之初居于会稽郡。“粤稽顾氏”即是说其远祖是东越会稽郡的顾余侯,属于南顾。“康邑之宦族也”是居住在太康的官宦之家。顾佐墓碑上记载祖父顾泉字洞夫,配谢氏,元代自金陵宦寓太康,官至太常寺礼仪院佥院后赠都御使。父顾澄字景清,元时初任 山西阳城知县升至辽州知州,明洪武初任两浙盐运司库官,赠都御使。
商水老谱遗失于近年,石碑毁于六十年代,现商水睦公支正在修谱。
沈丘顾营老谱,数座石碑毁于六十年代有一庙碑在村北埋于地下,现未发现。
项城付集直河顾氏民国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现世,鲖城顾尚习曾见过此谱,现寻不到,一石碑据传在一桥下,现没发现。
郸城石碑现有存大顾寨祠堂。
2018年沈丘顾营《顾姓渊源和族谱》详载顾营支人员名单,顾学超主修,顾明旺参与。
2017年河南周口市各县及周边县顾氏族人进行了豫东顾氏家族第五次修续族谱事宜。
2017年3月又经历太康六世祖顾朴字希文的明代古墓出土事件,出土了距今458年仍保存完好的古棺和顾朴夫妇2具明代古尸,出土3块墓志铭石碑,详细记载了顾朴生平事迹和家族世系。
四、由于顾氏许多村祖源不明,没有老谱,有的谱断代失考现象严重,笔者就所了解的历史书籍及方志、县志、家谱、碑文等,把自己的点滴见解做一汇总,希望能给顾姓历史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对研究顾姓的远古世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梁朝遗谱》、《仕宦志》、《迁徒考》、《英贤纪略》是顾氏大家族一部经曲古谱,记述了东汉至北宋顾氏世系有承前启后的功能,由顾彦成(1115年)所撰顾兴《石函古谱》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顾可久《无锡顾氏族谱》明嘉庆三十二年(1533年)。顾绍业《英贤纪略十八传》明崇祯乙卯年(1639年)。顾鼎勋《顾氏族谱》清康熙十一年(1702年)。顾贞青《武陵宗谱汇编》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顾寅方《芦垆顾氏族谱》民国九年1920年。顾久雄《同里西宅别业顾氏族谱》2005年。《濮州顾氏族谱》2014年顾双进。《顾氏世系探讨》顾双进、顾书财、顾吉顺(2011年3月)。
五、顾姓的播迁有时超出顾氏后人的想像,中原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五代十国、隋、唐、宋、元、明的朝代更叠天灾人祸,至明初人烟稀少,政府曾大规模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其他姓氏广泛记载来自山西、而顾姓鲜有记载来自山西。
近期在北方山西发现一座顾姓墓志铭,此墓系宋代墓。墓志铭盖文载:顾府君墓,好酌金杯换宿星,年光如箭跌浮生。眼前性有束流水,不改朝朝暮暮声。墓志铭文字迹斑驳。隐约能见记载几代人名,有“山西潞州”字样,暂未译出。
另有一辽国顾姓官员墓也出土于北方,此两例已说明顾姓明之前已在北方居住(包含山西)已是不争事实。
顾训之《梁朝遗谱》训之,字读政、为太原守、五世同居、子孙贵盛,簪笏满床,家有百口、朝夕宴聚于堂,虽三岁以自知位次,隅坐行酒,所居处建桥,人称百口桥,兄渊之为散骑侍郎、子愿少有文名,为从父凯之作定命论,传世早卒,公次子惠出嗣。
顾少连(741-803)洛阳偃师人官至唐都留守,顾仲道(少连弟)汴州刺史,少连子师闵墓,出土于洛阳,少连后世于宋时有支迁今江西九江,笔者曾于2018年在无锡和少连后人谋面。
顾彪 字仲文,明《尚书》、《春秋》炀帝时为秘书学士,撰《古文尚书疏二十卷》——《隋书、顾彪传》。据顾彪孙女婿孟府石墓志铭,顾彪子文雅为河南府伊阙主薄孟府君713年去世,享年七十又三。
顾时顾成是明朝朱元璋两员开国大将,史载两人都曾居临淮地区。
顾学颜湖北省贵州人(今湖北黄冈人)万历十一年(1583)任扶沟典史。
清有顾尔健任陈州府州判。书不能尽言,在周口各县县志记载的顾姓居官者不乏其人,不在一一赘述。
近期有台湾顾庭铭教授从史料中统计顾姓军户及世系,另有资料中载明代沈丘县军户比例占35%。
六、元明时期太康顾氏主要历史名人:
(部分是最新2017--2019年发现的信息补录)
顾中:字子中,元代太康人。由监生授翰林院直学士,后升元朝刑部尚书。(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
顾文:字彬夫,元代太康人。翰林侍讲学士,后升元监察御史。顾中长子。(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及顾镜进士录)
顾恕:字勉夫,元代太康人。翰林侍讲学士,后升元刑部尚书,中书左丞。顾中次子。(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
顾泉:字洞夫,元代太康人。元太常寺礼仪院佥院,后赠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及顾佐进士录)
顾澄:字景清,太康人。元时初任 山西阳城知县升至辽州知州,明洪武初任两浙盐运司库官,后赠都察院右都御使。(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及顾佐进士录)
顾佐:字礼卿(1376—1446年),明代太康人。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进士,永乐年间官至应天府尹,宣德年间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及顾佐进士录)
顾镜:字自昭(1425年生),明代太康人。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进士,任山东登州府推官,后升监察御史。(参见明嘉靖太康县志及顾镜进士录)
顾霖:字天泽,明太康人,举人,明正德元年(1506年)任山东莱阳知县。(参见莱阳县明清历任知县表)
顾朴:字希文(1488—1559年),明太康人。任山西高平县主簿。(参见2017年出土顾朴墓碑)
七、顾家文化典故:
顾家馍(沈丘),曾是皇宫贡品。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顾家楼(太康)
顾家楼的故事:
明朝时太康县虽被免去了饲养“义马”,但是顾佐看到家乡的苛捐杂税还是太重,黎民百姓的生活仍然很苦,心里不是个味儿,就又想出了个点子,在县城顾街盖了座小楼,楼上木料只用椽子、檩条,不使用屋梁,取名“望京楼”。
没过多久,皇帝出巡路过太康,顺便看望他的老师顾佐。顾御史就领着圣上去看他的“望京楼”,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然后在楼内落座。顾佐说:“万岁,我虽告老还乡,远离京都,还是念念不忘圣上的隆恩。为了解除思念万岁之苦,所以才盖了这座”望京楼“,聊以自慰。万岁,你看这楼盖得如何呀?” 皇帝心里本来想说“好是好,就是没有梁”这句话,谁知话到嘴边,又想起了自己说的“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那句话,就上了老师的当,这次如果话一出口,说“没有梁(与粮同音)”,他再一谢恩,太康就得免粮,还得上他的当。于是就改口说“好是好,就是少根横棍儿!”
这次顾御史为太康百姓免粮的心愿虽然未能实现,这座无梁楼却因此远近闻名,被保存了五百多年。可惜此楼到一九六六年九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当作“四旧”扒掉了。 (摘录【太康见证】、太康【顾氏家谱】)
综上所述,中原顾姓历史的研究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愿顾氏有志于此者努力探寻,溯本正源。
顾明旺、顾根、顾尚习、顾旭整理
2019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