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周口姓氏网! 注册  |  登录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周口姓氏

姓名趣谈
民族姓氏
复姓探讨
国际姓氏
预备栏目
预备栏目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 工作日8:30 - 18:00
联系电话: 0394-8535006
手机号码: 0394-8269202
电子邮箱: 38438433@qq.com
客服QQ:
  • <b>客服</b>客服
  • <b>售后</b>售后
  • 客服微信:

     
    姓名趣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周口姓氏 > 姓名趣谈 > 北顾之谜

    北顾之谜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 2020-05-26 21:07:55   浏览:5339次  
    北顾之谜顾尚习顾根顾明旺盛世修谱,近年来各姓寻根热兴起,顾姓也不例外,以2010年江南顾氏宗亲会成立为起点,各地顾氏宗亲会相继成立,寻根问祖,续修谱牒蔚然成风。互联网承载着宗亲的交流与联谊,有关顾姓的

    北顾之谜

    顾尚习 顾根 顾明旺

     

    盛世修谱,近年来各姓寻根热兴起,顾姓也不例外,以2010年江南顾氏宗亲会成立为起点,各地顾氏宗亲会相继成立,寻根问祖,续修谱牒蔚然成风。互联网承载着宗亲的交流与联谊,有关顾姓的话题在各个顾姓微信群得以热议。

    其中有一个话题:北顾之谜。

    我从两个方面介绍一下这个话题。

    一、顾姓的来源

    历来都把顾姓分为北顾和南顾两大源流,此外还有少量的改姓和少数民族顾姓。

    1、北顾

    《诗经·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顾:国名与韦、昆吾共为夏王朝东部屏障。成汤先将韦、顾、昆吾分割包围先歼灭左边的韦再歼灭右边的顾然后两面夹击昆吾最后伐夏桀。

    《史记·楚世家》:“高阳(颛顼帝)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命曰祝融,……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人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

    顾姓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顾伯,夏、殷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焉。”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二》注:“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洲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顾炎武《顾氏谱系考》:“顾氏相传有二,一为己姓之顾,一为姒姓之顾,己姓顾国祝融之后,《国语》所云‘昆吾、苏、顾、温、董者也,汤灭之。’”

    清光绪四年《范县志》:“顾国,陆终第五子都于此,己姓,高阳氏之后,城南三十里有顾城遗址。”

    1993年《范县志》:“夏,顾部落曾在范县一带活动,后称顾国。旧志载:顾城在县(今古城)南三十里。”

    根据上述资料,北顾起源于夏商顾国,亡于商汤。顾国灭亡后,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氏,称顾氏。代表性的聚集地在今濮洲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故顾城。这一支,称为北顾,距今3600余年。

    2、南顾

    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籍,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鼫与立。……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祖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

    《史记·东越列传》:“孝惠三年(前192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越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南朝梁刘峻《世说新语·注》,其引晋张隐《文士传》曰:“(顾)荣字彦先(?—312),吴郡人,其先越王勾践之支庶,封于顾邑,子孙遂氏焉,世为吴著姓。”这是目前所见到的记述顾姓起源于越王勾践的最早记录,说明南顾起源于勾践,在晋代已是公认。

    顾野王《舆地志》:“汉文帝封东海王摇之子期视为顾余侯,至坐酬金失国。”顾余侯(期视)为南顾得姓始祖。从汉文帝在位年数(前179——前157年)推算,距今约2180年。

    顾炎武《顾氏谱系考》:“姒姓之顾,汉封越王勾践七代孙闽越摇于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者也。”“顾族之著乃自东汉,其为越王之后章章者一;顾氏乃世居会稽,至孙吴时称为四姓,其为越王之后章章者二。”

    江南四大姓氏:顾、陆、沈、钱,东汉以来,南顾一直是江南大姓之一,顾炎武有“江南无二顾”之语。

    贵州苗族顾氏是南顾的一个分支,明初夏国公顾成,其第六世孙顾良相任千户,镇守贵州香炉山一带,后因帮助亲家吴司打败蒙司,与蒙司结怨遭袭,死伤甚多,官兵打私仗,惧上司追究,遁入凯里乡间,娶苗族女子为妻,生四子,遂传四支苗族顾氏,至今苗汉顾氏两万多人。

    3、改姓

    据《洪洞古大槐树志》,河北河间县北石槽乡满堂村《顾氏家谱》载,明正德五年,顾氏五世三兄弟顾文瑾、文达、文昌立先祖《刘德成》碑:“原籍山西乌邑人氏,永乐元年迁来。四世祖本性刘,五世乃改姓顾。”明初政府强制移民,定“分姓占田”、“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父子兄弟不忍离别,只好采用改姓的办法,以求能居住在一起。

    《中国人名大辞典》:清画家顾湄,本惠安县令程新之子,因幼年为其父好友顾梦麟抚养,改姓顾。

    《贵州州府县志》:镇远府顾其宗本姓孙,父子皆改姓顾。

    改姓的原因多种多样,古代多因避祸,如今多因抚育。

    4、少数民族顾氏

    除了苗族顾氏,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顾氏。

    满族顾氏:《中国名人大辞典》:“顾八代,清,满族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字文起。”自顾八代始,子孙皆以顾为氏。

    锡伯族顾氏:《辞海》锡伯族1990年时17.3万人,古鲜卑后裔,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辽宁沈阳、义县、同城、吉林扶余等地。锡伯族中的固尔佳氏,采用汉字时按第一音取为顾氏。

    裕固族顾氏:《辞海》裕固族“由古代河西回鹘后裔与蒙古、汉、藏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1.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南和酒泉黄泥堡等地。”“建国后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近几年普遍使用汉姓,遂有裕固族顾氏。

    畲族顾氏:浙江遂昌《顾氏家谱》载,顾氏原居江山县,清康熙五年顾得统迁居处州府遂昌县十九都石练上街,娶吴氏,生四子:元山、元寿、元贵、元良。顾元贵子顾明秀,于乾隆三年入赘定村畲族蓝天德家为婿,子女婚嫁都是畲族人,都姓顾。

    回族和哈尼族顾氏:据1992年《嘉定县志》载,嘉定县有回族顾氏,来自浙江;有哈尼族顾氏,来自云南。

    二、北顾不存在吗?

    从上述的顾姓来源可知,北顾南顾是两支不同族源的顾氏,北顾因国名得姓,南顾因官名得姓。北顾得姓时间早于南顾,但其发展脉络和族群文化赶不上南顾。

    顾炎武《顾氏谱系考》:“己姓之顾历殷、周、秦三代无传人,以左氏之该载未有称焉。”

    清光绪三十四年《范县志》“城南三十里有顾城遗址”,查看范县东三十里,均为黄河滩区,故顾城址已不复存在。

    据河南濮洲范县顾双进宗亲考证,“当今河南范县顾氏故事数千人,无一北顾后人,都是明初镇远侯赠夏国公顾成之子顾亮裔孙。顾亮于明宣德五年(1430)自武昌左护卫军调东昌(聊城)一卫五所,正统六年(1441)再调濮洲千户所,受父荫世袭千户,并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有一种观点:北顾已无后人。

    还有一种观点:北顾本来不存在。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承认有北顾,但已经没有后代子孙,不然为什么就找不到北顾哪怕一个简单的古籍谱牒呢?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北顾以国为氏应当是古人杜撰的励志故事,理由是亡国的的子孙散居各地,身家都难保,交通也不便,谁还能一呼百应号召各地散居的以国为氏呢?

    笔者不赞同上述两种观点,北顾源流不会是空穴来风,古籍已有简述,只是没见到古籍谱牒。北顾发展繁衍状况,待考。

    1、从修谱的角度看待资料之缺

    家谱是什么?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家谱有什么作用?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有“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家谱所承载的,不光是谱系的传承,更有意义的是文化的传承。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为名之先河。

    修谱的有谱的都是那些人?

    盛世修谱,一种含义是时逢国富民强,国修国史,府修地志,民修家谱;另一种含义是国有明君,能够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民间修谱,至少不去毁谱。

    那么,在适合修谱的国度和年代,又有哪些人热衷于修谱并最终有谱呢?

    一是皇家修谱,三皇五帝历朝历代,都修国史,国史说白了就相当于皇家家谱,用国家资金为皇家修谱,记录龙种的延续,记录朝代的变迁。

    二是名人修谱,有名气的人,比如孔子孟子,他的后世子孙会重视修谱,修谱光宗耀祖的同时,子孙们脸上也有光彩。所以大凡名人家族,乃至他这个姓氏,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谱牒。

    三是富人修谱,多数富人同时也会是名人,他们有钱,家族修谱时拿出来一点,在族人眼里,大功德一件,口头上得到颂扬,家谱功德薄上也赫然排列其大名,一般按出钱多少,确定排列的位次。

    四是热心人修谱,家族中总会出现一些修谱的热心人,这类人并不怎么富裕,但他们愿意东奔西走,愿意听闲话,愿意自掏腰包参与一些联谊活动。你要问他们图什么,他们一时也答不上来。其实回答应该很简单,不就是为了给族人修一个谱吗。

    皇家、名人、富人、热心人,在芸芸众生中毕竟少数,中国最多的还是普通百姓,你去统计一下,有多少普通百姓关心过修谱呢?更不用说是在避难的岁月,在逃荒的路上,或者在一个不尊重民间文化的国度和年代。

    修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采集家谱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冷嘲热讽,去拜访富人名人筹资的时候,也常常会碰冷钉子坐冷板凳。某人做事太绝的时候,修谱的委员会一合计:把他开除了,他家不上谱!

    这样,某人的这一家,或者说这一支,果真就没上谱。能上谱的因为赌气没给他上。线索断代资料难寻查的,更是屡见不鲜,碰上有懈怠之心的修谱人,就此打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知情的老人不在了,真的就成了不解的悬案。古代修谱时,还有什么人可以入谱,什么人不可以入谱的惯例。

    上述这些情况,造成了族谱的空缺或失真,有的是客观困难,有的是人为因素。

    通观现有的家谱,即便是在较为完美的家谱上,失名、失考、待考的字眼比比皆是。从人类繁衍发展的角度,失考一人,就等于失考一个支系,如果失考的这人是千年以前的祖宗,就会导致一个大区域的家族祖序失考,其子孙寻根问祖会困难重重。

    由上可知,家有一谱毕竟少数,不知来祖是谁,来自何方,全国无论哪个姓氏,这样情况的人口太多了。

    顾氏江南的谱牒文化,云贵的谱牒文化,都很优秀,但在中原,应该有半数以上的顾氏还没有找到来祖。这些顾氏,或是北顾的一支,或是南顾的一支,迁来迁去的,或就是北顾原住民,都有可能。

    对北顾文化的挖掘,我们应当有信心。

    黄淮流域,大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河南淮阳是人祖爷伏羲生活和安葬地,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淮阳逢会一个月,全国各地华夏子孙都来朝拜。2013年河南周口举行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与会的海内外姓氏研究专家达成共识:中华万姓源于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淮阳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祥地。

    谱牒文化只是历史文化其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建了的它就有,没建的,再怎么找也不会冒出来。范县、中原乃至全国,有一大批顾姓,他们仅仅是没有谱牒,但他们依然一代一代繁衍下来,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不能因为没有谱牒说他们消亡了,更不能因为没有谱牒说他们本来不存在。

    2、从迁徙的角度看待物是人非

    再从迁徙移民的角度来分析,规模最大的是明朝官方移民。

    元朝末年,政治败坏,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全国反元大起义爆发,一时间,群雄并起,干戈不息。从至正八年(1348)到洪武元年1368),战乱历时整整二十年。史称:“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特别是中原和江淮一带,几乎是“百里无几家,但见风尘起”。

    而当时山西一带,因少受战乱,相对“地狭人稠”。因此,明王朝一建立,朱元璋就于洪武元年十二月,下谕曰: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为中原今日之急务。

    明初移民运动,由此拉开序幕,从洪武年间直至明末,延续200余年。移民迁出地除了山西外,还有山东、江苏等地。其中明初洪武、永乐两朝移民规模大、次数多。

    洪洞大槐树(在今洪洞县城北棘针沟内的广济寺)下,明廷设局驻员,为移民登记造册,发放川资凭证,住户部循入里籍后,由后军都督府派兵押解赴各省州县定居。大槐树成为移民聚散地的标志,故各地后代移民共认大槐树为其祖先故地所在。

    除了官方移民,还有任职、驻军、经商、避难、投亲等各种因素的移民。顾氏子孙在全国迁来徙去,各个支系相互融合,因此已经不能从字面来理解北顾南顾,北顾南顾指的是支系的概念,而不是地域的概念,北顾不等于北方的顾氏,南顾也不等于南方的顾氏。

    史载北顾的祖居地在濮洲范县,如今,有宗谱可查的是南顾的一支,但我们不能一叶遮目不见树林,而应该看到,在范县,在中原,在全国,占多数的,是没寻到始祖的顾姓人口。

    北顾之谜,不可妄下结论,至少,我们说,存疑待考。

                                                                                                                                                 2019521日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https://www.sina.com.cn/
    《传承》杂志
    中国艺术传播网
    传统文化
    国家文物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书画院
    中国民俗学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合作 | 在线留言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zkxslswhyjh.com 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com
    地址:办公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七一路东段4号(周口市人民政府南楼 114、115、109室)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办公电话0394-8535006. 0394-8269202. 邮政编码:466000

    Copyright © 2007-2021 , All Rights Reserve 网站建设:搜扑互联 备案号:豫ICP备20011330号-1

    声明:本网站部分转载信息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